评曹操:乱世枭雄的多维镜像
2015年的10月份左右的时间,从当当网上购买了一套书籍,书名叫《卑鄙的圣人曹操》,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终于把这套书阅读完,从中重新认识了三国时期的东汉丞相——曹操。论起葡萄什么时候认识曹操的,那要追溯到葡萄的小学时代,当时品读了罗贯中老先生撰写的《三国演义》,后来在初中时观看了《三国演义》这部国产历史剧,这才认识了鲍国安所演义的一代奸雄——曹操。
在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中,鲜有人物如曹操一般,集万千赞誉与千古骂名于一身。他既是“治世之能臣,乱世之奸雄”的典型代表,又是文韬武略、才情纵横的全才式人物。他的一生,犹如一幅浓墨重彩的画卷,既有金戈铁马的壮烈,也有诗酒风流的雅致;既有权谋机变的冷酷,也有胸怀天下的抱负。要真正读懂曹操,必须穿越历史的迷雾,从政治、军事、文学、人格等多个维度,去审视这位乱世枭雄的复杂形象。
一、政治家的远见:拨乱反正,奠基北方统一
东汉末年,黄巾蜂起,董卓乱政,朝廷崩解,天下分崩离析。在群雄逐鹿的乱世中,曹操以“奉天子以令不臣”的政治策略,迎汉献帝迁都许昌,此举虽被后世批评为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,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,却具有深远意义。他借天子之名,行统一之实,不仅在道义上占据制高点,更使自己的政权具备了合法性与号召力。
更为可贵的是,曹操并非只重权术,更重民生与制度建设。他推行“屯田制”,组织流民开垦荒地,军队亦兵亦农,既解决了军粮问题,又恢复了因战乱而凋敝的农业经济。他整顿吏治,抑制豪强,打击地方割据势力,重建中央权威。在北方广袤的土地上,他逐步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行政体系,为后来的魏晋统一奠定了坚实的政治与经济基础。
曹操可以算得上一个杰出的政治家,他重视集权,“不慕虚名”,自始至终都是他为政的指导思想。曹操的经济建树,也有不少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。抑制兼并,“无令强民有所隐藏,而弱民兼赋”是曹操的重要经济思想之一。他在河北推行的按亩计租、按户收绢绵的政策,实开中国租调制度之先河。他在广泛的地区内实行军屯制和民屯制的主张和措施,长期为后世所效仿。
二、军事家的胆略:运筹帷幄,决胜千里
曹操的军事才能,在三国群雄中堪称翘楚。他不仅善于用兵,更精于战略谋划。官渡之战,是他军事生涯的巅峰之作。面对兵力数倍于己的袁绍,曹操以少胜多,凭借敏锐的洞察力与果敢的决策,采纳许攸之计,奇袭乌巢,焚其粮草,一举击溃袁军主力。此役不仅改变了北方格局,更成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经典范例。
此后,曹操北征乌桓,远涉塞外,平定三郡乌丸,彻底消除北方边患;南下荆州,兵不血刃收服刘琮,一度几乎统一全国。虽赤壁之战因瘟疫、火攻与战略误判而败北,未能实现天下一统,但其军事布局之宏大、用兵之灵活,仍为后人所称道。他善于总结战争经验,著有《孙子略解》《兵书接要》等军事著作,体现出其不仅为将帅,更为军事理论家的深厚素养。
众所周知曹操可以算得上一名出色的军事家,不过曹操在其一生所参与的战争中既有成功的战例,又有失败的战例,有像官渡大战这样的以少胜多、以弱胜强的旷世战役,也有像赤壁大战这样惨败的战例,但也无法掩饰其出色的军事才能。
三、文学家的风骨:慷慨悲歌,开一代文风
曹操不仅是政治家与军事家,更是一位极具个性与才情的文学家。他的诗歌,不事雕琢,直抒胸臆,以质朴刚健的语言,抒发壮志豪情与人生感慨。《观沧海》中“秋风萧瑟,洪波涌起”,展现其俯瞰山河的雄心;《龟虽寿》中“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”,道尽英雄暮年仍不息的奋斗精神;《短歌行》中“对酒当歌,人生几何”,则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深沉感慨与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。
他的诗作继承汉乐府“感于哀乐,缘事而发”的传统,开创了“建安风骨”的先河。其风格慷慨激昂、沉郁顿挫,既有乱世的苍凉,也有英雄的豪情。他与儿子曹丕、曹植并称“三曹”,共同引领建安文学的繁荣,使文学从经学附庸走向独立自觉,为中国文学史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曹操可以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、很有成绩的文学家。他继承了乐府的传统,推动了五言诗的发展,焕发了四言诗的新生,开一代诗风。曹操而且是建安文人集团的组织者和领导者,所谓的“建安风骨”首先是曹操的风骨。
四、人性的复杂:多疑狠辣与胸襟并存
然而,曹操绝非完人。他性格中有着难以忽视的阴暗面。他多疑猜忌,宁我负人,毋人负我的心态,使他屡次错杀忠良。吕伯奢一家因磨刀声而遭灭门,虽为误杀,但其“宁教我负天下人”的宣言,令人不寒而栗。他借粮官王垕之头以稳军心,虽出于权宜,却显其冷酷无情。孔融、杨修等才士因言获罪,亦折射出他对异见者的不容。
但另一方面,曹操亦有宽宏与识人之明。他对关羽礼遇有加,虽知其终将离去,仍放其北归,体现出对忠义之士的尊重;他重用张辽、徐晃等降将,委以重任,展现其不计前嫌的胸襟。他曾在《让县自明本志令》中坦陈心迹,回顾自己从少年志向到掌权之路,不掩饰野心,也不回避争议,其坦率与真实,在帝王中极为罕见。
曹操做事善谋,为人诡诈,多疑、嗜杀的性格,常为历史所非。他的“宁我负人,毋人负我”的极端利己主义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,应该给予否定。他的双重性的矛盾性格,表现突出,既嗜杀,又时而表现出极大的宽容,后人大多非议其嗜杀以及酷虐变诈的为人。
五、历史的回响:功过千秋,任人评说
曹操的一生,是奋斗的一生,也是争议的一生。他未能完成统一大业,却为后来的西晋统一铺平了道路;他被《三国演义》塑造成“奸雄”典型,但在正史《三国志》中,陈寿评价他“非常之人,超世之杰”,充分肯定其历史功绩。
我们评价曹操,不应囿于“忠”“奸”的道德标签,而应将其置于时代背景下审视。在礼崩乐坏、群雄并起的乱世,他以铁腕手段结束割据,恢复秩序,推动社会进步。他的权谋与狠辣,是乱世生存的必然;他的抱负与才情,是时代精神的闪光。
正如鲁迅所言:“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,至少是一个英雄。”他不是圣人,却是一个真实的人——有理想,有欲望,有光芒,也有阴影。正是这种复杂性,使曹操超越了简单的善恶评判,成为一座屹立于历史长河中的丰碑。
今天,当我们吟诵“东临碣石,以观沧海”,仿佛仍能看见那个立于沧海之滨、目光如炬的曹操。他的一生,是对乱世的回应,是对命运的抗争,更是对“英雄”二字最深刻的诠释。
而在我心中,曹操是真真正正的英雄!O(∩_∩)O~
每个人心目中对曹操的评论都有所不同,如有不同的观点大家可以讨论一下。
注:本文主要参考了罗贯中所著的《三国演义》、陈寿所著的《三国志》、易中天所著的《品三国》、王晓磊所著的《卑鄙的圣人曹操》、易中天所著的《曹操》、孟宪伟所著的《曹操传》、章义和所著的《曹操传》和张作耀老先生所著的《曹操传》,由于本人的学识和能力的有限,就只写这点篇幅了。
曹操,三国群雄中最为有能力的君主,统一了北方,为晋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 对历史人物的评说,想突破已经固化的刻板印象很难
页:
[1]